乘浪
“写作嘛,就是riding the waves。”
躺在巨大落地窗前的沙发上,落日熔金下的海湾美景一览无余。现在是晚上八点,办公室空无一人。断更很久之后,我再一次打开电脑,开始为Fusion码字。
上个月,我参加了李奕在湾区举办的读者见面会。李奕是我订阅了很长时间的公众号作者,也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在担任CEO管理一个有着三百多员工的初创公司的同时,她按照一年100篇的速度生产着内容有趣、语言流畅、时不时能够引发深思的高质量文章。Needless to say,她的高质高产经常令同是写作者的我产生怀疑人生的感觉。于是在读者见面会上,当李奕结束了分享、进入Q&A环节时,我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请教她是怎样保持这种惊人的输出节奏的。
秉持着一个前麦肯锡顾问的职业操守,李奕的回答一如既往地条理清晰。她说,在之前遭遇写作的瓶颈时,有两件事情帮助她平稳渡过了输出的瓶颈期:创业和付费订阅。第一,在本职工作太累、太难时,写作就会变成更简单、更轻松的事情。因此在艰难的创业初期,她情不自禁地捡起了写作,诉诸于文字来排解工作的压力。第二,采用了付费订阅的平台后,因为付费订阅者的数量比微信公众号的读者数要少很多,因此她在写作时能够更加心无旁骛,不会因为在意他人的反馈而左支右绌。
李奕提及的这两点其实都对我启发很大,但有趣的是,在她逻辑严密的回答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她脱口而出的一个比喻:“写作嘛,就是riding the waves。”
在见面会已然过去了好几周以后,riding the waves这个短语还是时不时会突然跳进我的脑海里。Riding the waves,意思是写作不是一项能够定时定量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等待可遇而不可求的时机才能够进行的活动。我们的表达欲就像是海浪,而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依着浪潮的节奏,在浪谷时静静地体验,等待在浪尖时的丰收。
听上去简单的事情,做起来都很难。要想跟随浪潮的节奏,需要放弃横亘在自己脑中的计划、想法、欲望。简单点说,需要修行。
前段时间我妈妈来参加CMU的毕业典礼,顺便在湾区住了三周。于是在短短的三周时间里,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生活环境:房间被规划了更合理的布局,橱柜里堆满了坚果和零食,家具色调也从原本的黑白灰变成了彩色——某天下班回家后,我发现卧室一角出现了一把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看上去更适合出现在Miami黄金海岸上的蓝色沙滩椅。看到我震惊的表情时,妈妈解释说,她看到躺椅在打折,觉得可以作为我的阅读角来用,就买了回来。我试了试,椅子确实很舒服,尤其是颈枕的高度和厚度都恰到好处。就这样,这把沙滩椅和林林总总其他新添置的小玩意儿一起被保留了下来,把我房间的装潢风格从“工业风”变成了“度假工业风”。
妈妈带来的更大的变化是心态。其实从高中住校开始,我便不太愿意和家长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许是因为觉得他们管得太多,或许是想证明靠自己就可以做得很好。随着我慢慢长大,这种习惯更甚,以至于开始工作了一个月以后,我才在妈妈有些担忧的提醒下意识到,我从来没有跟他们讲过自己的工作如何、同事如何。然而这次不同。可能是因为每天都挤在同一间卧室里的缘故,过去的这三周里,我和妈妈经常聊很长很长的天,说很多很多的话。在明朗的日光下,在卧室昏暗的光线下,在电子壁炉的火光里,因着几乎完全捆绑的日程和同步的生活,我们彼此交换了很多有关现阶段人生的想法。我意识到,相比青春期时纯粹的固执和自我,当我们progress到了一个能够开放地接纳别人的建议、评估他人观点中的局限性、并从中取长补短的阶段时,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进阶,从试图证明自己、逃离父母的权威,变得更加平和与平等。
在妈妈回国的当天,返程航班起飞前最后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坐在公寓小院儿里,抱着一盆瓜子儿、一碗水果,一起看着下午的太阳西沉。妈妈开始做这趟旅程的总结陈述,从“要接受从学生到职场的transition需要时间,不要急于一步到位”,讲到“要分清priority和prerequisite,身体健康永远是最大的priority”,再讲到“现在的生活很完美,不用给自己太大进步的压力”。
过去几周,妈妈一直在我耳边喋喋不休,因此这些话全都是老调重弹了。然而听着听着,它们却好像彼此串联了起来。我突然从妈妈说的每句话、提的每个建议背后,听到了同一个message:妈妈希望我能活得更不累一点、更快乐一点,而于我而言,快乐的秘诀从来不在于自身和世界的和解,而是自我和超我的和解,是the experienced self和the observed self的共鸣。
那一刻,我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妈妈过去三周在我身边言行举止背后的良苦用心。
于是可能是时候了,放下苛刻的超我,乘着生活的海浪,就像植物的种子乘着风飞向远方。只要记得去ride the waves,这个过程就不会太难,也不会太长。


Ride the waves!!!
好喜欢这一篇!!